公共論壇:戰爭下的理財與風險管理 (劉玉皙教授主講)。

公共論壇:戰爭下的理財與風險管理」是由濟南教會主辦,邀請到具有美國經濟學博士學位、曾在華爾街擔任分析師,現任教於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,並在總統府「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」擔任委員的劉玉皙教授(以下簡稱劉教授)主講。劉教授的分享旨在提供必要的知識,幫助我們應對戰爭風險。


戰爭下的理財與風險管理

我們準備好應對戰爭了嗎?簡單來說,只要內心有準備,就是好事。回顧我近十年來的積累,現在看完直播後,內心稍微踏實許多。

以前在醫院擔任主治醫師,偶爾心血來潮也會跟PGY學生討論一下戰爭這個話題,尤其是資產配置的重點。

這場演講的核心觀點強調,面對戰爭威脅,我們必須習慣「雙軌生活」:一方面持續發展個人生活和事業,另一方面則進行有系統的備戰。

理財的備戰最重要的是保持「冷靜的心」。


理財基本概念與風險評估

1. 資金用途與報酬預期:

理財的基本概念是:資金一部分用於維持日常生活的交易,剩餘部分則用於保值和增值。

在預期報酬率方面,專業分析師或基金經理人長期平均年報酬率約 10% 已屬專業等級。

由於備戰資金屬於「保命錢」,因此不應期待高報酬,甚至要預期可能需為風險分散付出 1% 至 5% 的費用,且不能讓這筆錢有不見的風險。

2. 戰爭風險的本質——非黑天鵝事件:

台海戰爭並不符合金融學上「黑天鵝事件」的定義,因為全世界都已預期到這個風險,市場價格也已部分將其考量進去。

然而,一旦衝突發生,全球金融市場仍預計將會暴跌,跌幅恐超過 30%,即使是投資在美股或歐股的部位也會受到衝擊。

3. 台灣金融機構的穩定性:

由於台灣長期面臨外部強大威脅,政府對金融市場的檢查和管制非常嚴格,因此台灣的銀行、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體質,普遍比國外來得穩健和安全。


戰時金融衝擊與烏克蘭經驗借鑑

烏俄戰爭的經驗告訴全世界,一但國家發生戰爭,以下這些情況都會出現!

戰爭帶給資產的最大風險是:本國幣計價資產的貶值和高通膨。

• 貨幣劇貶與物價飛漲:

俄國在 2014 年入侵克里米亞後,烏克蘭幣(格里夫納)的價值在長期內跌至原來的五分之一。同時期,境內物價上漲了 4.6 倍。

• 資產受損程度的差異:

◦ 名目資產(受害): 現金、存款、債券、保單等,其回報不會隨物價調整,購買力將大幅下降。

◦ 實質資產(保值): 房地產(租金可調整)、股票(代表公司生產力,產品價格可調整)、黃金等,其價值相對能跟隨物價調整。

• 負債人的優勢:

在貨幣貶值和物價上升時,欠債人(如房貸族)能用縮水的貨幣償還債務,因此反而獲利。這解釋了為何許多台灣人仍理性地選擇在備戰期間購置房地產。

• 戰時管制與市場流動性:

在戰爭初期,金融體系可能經歷擠兌、駭客攻擊、網路不通、信用卡失效等危機。

烏克蘭採取的管制措施包括:暫停外匯交易、禁止資本外流、嚴格管制外匯用途(例如,需證明用途為購買武器或食物才能領取外匯存款)、設定每日提款上限,以及暫停證券交易。

雖然政府最終都能處理,但需要時間(烏克蘭約耗費兩到三個月平息擠兌)。


個人金融韌性的兩大目標:交易與保值

個人應對戰爭的理財配置需滿足兩個需求:維持戰時交易的方便性和資產的保值性。

1. 維持交易(確保流動性):

• 儲備現金: 準備一定額度的台幣及外幣(如美金)現鈔放在家裡。建議至少準備六個月的生活費。

◦ 提醒: 外幣百元大鈔有許多假鈔,需要事先學習辨別真偽。

• 分散存款: 存款應分散到多家銀行,以避免單一銀行系統被駭客攻擊或當機時,所有資產都無法動用。

• 多樣化數位支付工具: 儘管網路可能斷線,仍應備妥多樣化的數位支付工具,如信用卡、悠遊卡、一卡通、行動支付(台灣 Pay 等),以分散現金或網路斷線的風險。

• 實體黃金不適用: 實體黃金在緊急情況下難以作為交易媒介,因為難以切分成小單位、難以驗證真偽。

2. 資產保值(對抗貶值風險):

• 外幣資產: 持有外幣計價的資產,能有效避免本國幣貶值帶來的衝擊。

◦ 但需注意: 在資本管制期間,即使是存在本國銀行或海外銀行的美元存款,也可能暫時無法提領或匯回。

• 股票投資: 投資具有海外生產線或跨國業務的台灣公司股票,能夠分散戰時風險。

• 黃金金融商品: 若要投資黃金避險,建議購買黃金 ETF、黃金存摺或黃金基金,而非實體金塊。

• 虛擬貨幣: 虛擬貨幣(如比特幣)在戰亂或地下交易中具有實質價值,可作為跨國或非正式交易的媒介,並對抗本國幣貶值,但波動性極高,且需防範交易所倒閉風險。

• 海外房地產: 極不推薦。購買海外房地產並不能自動取得居留權,且持有成本高昂(稅金、維護費、暖氣費等),且容易買錯標的被詐騙。


增強個人金融韌性檢核表

建立金融韌性是面對衝擊後,仍能快速調整並恢復原有生活步調的能力。

1. 收入與儲蓄管理:

• 評估一旦發生空襲或封鎖,個人收入會受到多大衝擊。

• 儲備至少六個月生活費作為緊急預備金,且確保這筆錢隨時可動用(流動性高)。

• 緊急預備金的金額估算:可用 COVID 疫情三級警戒期間的花費,乘以 1.15 倍(參考烏俄戰爭初期的通膨率)。

• 物資儲備: 事前儲備物資(如藥品、食物、水、消毒酒精)可大幅減少戰時對金錢的需求。

2. 債務與信用:

• 維持信用: 戰時所有金融機構仍將運作,房貸和信用卡帳單仍需繳納。維持良好的信用評等,是在緊急時刻仍能從銀行或其他管道借到錢的基礎。

• 負債控制: 整理個人負債狀況,控制支出,避免在收入受損時因消費習慣不改而面臨更大風險。

3. 警惕認知作戰與金融詐騙:

• 金融訊息具有高度專業性,需建立可靠的消息來源。

• 金融認知作戰常使用「半真半假」的訊息,將真實數據加上極端的情緒或錯誤的推論(例如,無論台幣升值或貶值,都宣稱「台灣完了」)。

• 警惕詐騙: 避險需求會增加,導致海外投資詐騙(如「澳豐」案)增多。台灣金管會核准的金融商品相對可靠,投資海外商品必須注意查證。


社會與心靈韌性

個人或家庭的力量有限,必須依靠可靠的社會網絡(如資訊團、教會)互相幫助,尤其是在資源分配和心理安定方面。

• 社區互助: 建立基礎的互信社區,以便在突發狀況時相互支援,並將家人託付給可信賴的夥伴。

• 公民行動: 積極參與地方選舉,例如選擇公正可靠的里長,確保在緊急狀態下政府資源(食物配給等)能正確且公平地發放到手中。

• 心態穩定: 心理韌性(心理上的穩定)至關重要,不應因市場暴跌而驚慌失措,以免做出錯誤的決定。


總結

劉玉皙教授在講座中強調,面對戰爭威脅,應以「冷靜的心」實行「雙軌生活」(備戰與日常並行)。

戰爭風險雖非黑天鵝事件,但一旦發生,全球股市預計仍會暴跌(跌幅恐超過 30%)。最大的金融威脅是本國幣貶值與高通膨,烏克蘭經驗顯示當地貨幣價值長期可能跌至原來的五分之一。

因此,個人理財規劃需滿足兩大目標:

1. 確保戰時交易便利性(流動性): 應準備至少六個月生活費的現金(含台幣與外幣),並將存款分散到多家銀行,同時備妥多樣化的數位支付工具,以應對 ATM 斷線或銀行擠兌等初期危機。

2. 資產保值性(抗貶值): 建議多配置實質資產(如房地產、股票,因其回報可隨物價調整),以及外幣資產或虛擬貨幣。但需注意,戰時的金融管制可能導致海外或本國外幣存款暫時無法提領。

劉玉皙教授提醒,「保命錢」不應追求高報酬,並強調維護良好信用與建立可靠的社會互助網絡(如資訊團或教會)是增強個人金融韌性的重要關鍵。同時,必須警惕利用避險心理的金融詐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