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融巨鱷索羅斯的「反射理論」(Theory of Reflexivity):「我們對現實的理解,會影響我們的行為,而我們的行為又反過來塑造了那個現實。」更直白地說,你相信什麼,就會強化什麼。
金融巨鱷索羅斯(George Soros)
喬治·索羅斯(英語:George Soros,1930年8月12日—)是當代最具爭議性與影響力的金融人物之一。他的名字經常和「金融巨鱷」連在一起,也與投機、哲學、慈善與政治密切相關。
索羅斯是一個難以用單一詞彙定義的人物,因為他橫跨金融市場、哲學思辨與政治社會行動三個看似矛盾的世界。
索羅斯最知名的戰役之一,就是在1992年狙擊英鎊,一戰大賺10億美元,被稱為「打敗英格蘭銀行的人」。他的量子基金(Quantum Fund)是20世紀最成功的對沖基金之一,年均報酬率超過30%。
他的操作風格是高度主觀與直覺性的,甚至有點「感覺派」,強調錯誤與預期如何交織成金融市場的非理性波動。
反射理論(Theory of Reflexivity)
索羅斯畢業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,他相信人類知識有限,市場參與者的認知會影響現實(稱為反射理論、反身性理論、Theory of Reflexivity),這個理論也成為他投資判斷的核心。
反射理論聽起來有點抽象,但其實很貼近我們的生活。簡單來說,市場參與者的認知,會影響他們的行為,而這些行為反過來又改變了原本的現實。
換句話說,我們對市場的看法,會讓我們做出買或賣的動作,而這些動作就改變了市場走向;原本只是「主觀預期」,最後卻變成了「客觀事實」。
譬如,在股市或房市,我們常看到「價格越漲,越多人追高」,最後泡沫破裂,大家又一窩蜂逃出,造成崩盤。這些現象,在反射理論中有清楚解釋:
◆預期會上漲 → 大家買入 → 價格真的上漲 → 預期更加強化。
◆預期會下跌 → 開始拋售 → 價格下跌 → 恐慌加劇 → 崩盤發生。
舉另外一個例子。
假設有個謠言說某家銀行快倒了,人們聽到後開始恐慌,紛紛去領錢、提款;這樣一來,銀行真的面臨資金流出,結果就撐不下去倒閉了。
銀行本來沒事,是大家的恐慌造成了慘劇。
這些循環,在索羅斯眼中,就是反射理論的市場連鎖反應。
這就是反射理論的核心觀點:「人類的認知,不是中立的觀察者,而是會形塑世界的力量。」
反射理論實際應用 — 反射決策法
反射決策法:當你做選擇時,你也在創造你選擇的那個世界。
🌱觀點概要:
我們不是單純在選擇一個選項,而是在選擇一個「會隨著我們的選擇,而長出來的未來」。
這與傳統的邏輯式決策不同。
◆ 邏輯式決策:「未來是靜態的,我們只是挑一個最好的。」
◆ 反射決策法:「你的選擇不只是去到一個已存在的未來,而是參與建構那個未來的種子。」
傳統決策是「看見」一個未來去追求它;反射決策法是「參與」一個未來的生成過程。
未來不是等你來,它等著你來定義它、形塑它、改變它;而你,就是那個參與建構世界的人。
🧭實際應用方法:三步驟反射決策法。
1.覺察「觀點影響行動」。
問自己:「我現在相信什麼?這個信念會怎樣驅動我現在的選擇?」
2.預見「行動改變現實」。
接著問:「如果我採取這個行動,它會創造出怎樣的現實?接著會回過頭來如何影響我?」
3.選擇「哪一個未來值得我創造」。
最後問:「哪一個版本的現實,是我願意讓它透過我的選擇而誕生?」
總結
我們不是觀察者,我們是參與者。沒有人是局外人。
索羅斯的反射理論,改變了我們對市場的理解,它提醒我們:
◆市場不是客觀的機器,而是人與人互動的結果。
◆你的預期與行動,不只影響自己,也在形塑整個市場。
◆真實與認知,是一場不斷交錯、彼此影響的動態遊戲。
對於一般人來說,也許不會每天操作金融市場,但在生活中,我們其實經常落入「反射理論」的循環裡。
我們預期孩子會叛逆、同事會偷懶、世界會崩壞,於是我們用這樣的態度對待他們,最後,事情真的往壞的方向發展!
換句話說,你怎麼看世界,會影響你怎麼對待世界,而你怎麼對待世界,會決定它怎麼回應你。
金融市場如此,人生也是。
- LINE@ 粉專:加入好友
- 臉書粉絲團:葉峻榳醫師
- 個人部落格:葉峻榳醫師
- 醫學部落格:葉峻榳醫師診療室
- 區塊鏈部落格:馬特市
- 三方四正:IG | Linkedin | Twitter | Pinterest | Threads | Mi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