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區塊鏈》告別傳統思維!醫師投資比特幣是解藥,還是毒藥?

今天是2025年04月21日,我印象還很深刻,兩年前的今天 (2023年04月21日),是我決定離開醫院到基層服務的重要日子,回頭來看,這個決定應該是人生的重要決策之一。

不過蠻可惜的,離開醫院後,就沒辦法再繼續指導住院醫師,並傳授未來時代醫師必備的生存技能。


住院醫師該學什麼東西?

住院醫師最重要的事情,當然就是好好完成專科訓練,把專業能力打磨到極致。畢竟,專科都已經選了,又沒辦法狠下心來砍掉重練的話,就認命吧 XD

而選擇什麼專科/次專科,就決定了下半輩子的生活型態!而不管學什麼專科,接下來要學什麼…….才能極大化自己的人生出路?

照傳統醫院醫師的人生故事,不外乎就是學習寫論文、念碩博班、出國進修、擔任教職指導年輕人、照顧病人……. (無限循環)。

這樣的人生劇本,適合每個人嗎?有達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嗎?過得開心嗎?需要付出什麼代價呢?

自己想過什麼人生,只有自己知道。

我在當主治醫師第一天開始,我就確立了我接下來要過什麼樣的人生,為了這個目標,我決定走不一樣的路。

簡單來說,就是要開人生槓桿,而且要開好、開滿、盡量開到極限…… 不要浪費太多時間,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面。

醫師建議求生技能

擔任主治醫師時,針對住院醫師的訓練,我自己規劃了教學內容。一個月的指導,除了該有的醫學基礎外,我還會指導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知識;同時,我還打算提供以下教學:

第一週:投資理財、資產配置、保險概念。

第二週:演講、寫作、談判技巧。

第三週:運動、健身、健身房跟教練挑選注意事項。

第四週:未來趨勢、風險投資、比特幣、區塊鏈…等。

✨額外加餐:市面上付費進修課程的心得感想。(基本上我幾乎六~七成課程都有上過了)

若能把上述概念消化吸收,並且執行,可以讓你少走很多冤枉路,提升自己的競爭能力,成為與眾不同的醫師。

不過很可惜…… 礙於種種因素,沒有內科住院醫師來跟著我學習,我只好把這些東西,交給PGY醫師。

資產配置

在上述的技能中,我覺得資產配置絕對是必備技能!

我們先來定義什麼叫做「資產」。根據國泰世華的客戶資產調查表,站在金融業的角度,這些資產們就是銀行認可具有價值的東西。

◆薪資/營業所得

◆不動產

◆執業所得

◆高單價動產

◆投資所得

◆有價證券

◆退休金或保險金

◆虛擬貨幣

◆繼承或贈與

◆無形資產

◆租賃所得

此外,更廣義的個人資產,還包括了「時間」跟「注意力」,這個就不再贅述。

我們把國泰世華的問卷,和最近凱基銀行的信用卡新聞擺在一起看,整體來說,台灣金融業對於虛擬貨幣的看法,正從過去的謹慎觀望,走向積極接納。

◆國泰世華銀行在2022年的問卷調查中,將虛擬貨幣(如比特幣)視為「資產 ASSET」。

◆凱基銀行近期推出「台灣首張可兌換加密貨幣的信用卡」。

個人資產是否需要配置虛擬貨幣?

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答案,取決於個人風險承受能力、投資目標、財務狀況和對虛擬貨幣的了解程度。

對於風險承受能力較高、追求長期增長、且對虛擬貨幣有一定了解的投資者來說,適度配置虛擬貨幣,可能是分散投資組合、抓住潛在增長機會的一種方式。

對於風險厭惡型投資者、或對虛擬貨幣缺乏了解的人來說,可能需要更加謹慎,甚至暫時不考慮配置。

如果需要配置,要選擇哪幾種為優先?

如果決定配置虛擬貨幣,以下幾種通常被認為是較優先的選擇(請注意,這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,投資前務必進行充分研究):

◆比特幣 (Bitcoin, BTC): 作為第一個也是市值最大的虛擬貨幣,比特幣具有較高的認知度和較長的歷史,被一些人視為「數位黃金」。

◆以太坊 (Ethereum, ETH): 作為一個智能合約平台,以太坊在去中心化應用 (DApps) 和 DeFi (去中心化金融) 領域具有廣泛應用,其潛力被許多人看好。

◆其他具有潛力的項目: 除了比特幣和以太坊,還有一些在特定技術或應用領域具有創新性的項目,例如 Solana。然而,投資這些項目,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更高的風險意識。

資產配置的比例多少比較恰當?

關於資產配置比例,這是一個非常個人化的問題,沒有最佳答案。然而,考量到未來戰爭爆發的可能性,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來思考虛擬資產的配置比例:

◆傳統避險資產: 在地緣政治風險增加時,傳統的避險資產如黃金、白銀等通常會受到關注。在配置虛擬貨幣前,應確保投資組合已經有足夠比例的傳統避險資產。

◆虛擬貨幣的潛在優勢: 在戰爭等極端情況下,傳統金融體系會受到干擾,而去中心化的虛擬貨幣,可能在跨境轉移和價值儲存方面,展現出相對優勢。

◆高波動性與風險: 虛擬貨幣的極高波動性,意味著即使在避險情境下,其價值也可能大幅波動,帶來額外風險。

◆配置比例建議: 華爾街專家通常建議,對於大多數個人投資者而言,將虛擬貨幣的配置比例,控制在總投資組合的較小一部分,例如 1% 到 5% 之間。即使是風險承受能力較高的投資者,也很少建議配置超過 10%。


總結

台灣醫師是否要將比特幣等虛擬貨幣,納入資產配置考量,沒有一個適用於所有人的答案。它可以作為一個小比例、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選項,但需要謹慎評估。

對於大多數醫師而言,穩健和多元化的傳統資產配置,仍然是更適合的選擇。最終決策應基於個人財務狀況、風險偏好和投資目標,並建議諮詢專業財務顧問的意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