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就像一場又一場的「賭局」,時時刻刻都在做選擇。買股票、轉職、創業,甚至晚餐要吃什麼,背後其實都牽涉到要「下多少籌碼」。但這個「籌碼」,可不只是口袋裡的錢這麼簡單。
《凱利公式》該下多少籌碼才聰明?
你可能聽過,有些賭局或投資機會,長期來看「期望值是正的」,意思就是值得拚一把。但問題來了,該下多少?1956年,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約翰·凱利提出了一個「凱利公式」,試圖用數學來回答這個問題。
簡單來說,凱利公式會根據你的「勝率」(贏的機會有多大)和「賠率」(贏了能拿回多少),算出一個最佳的下注比例。公式大概長這樣:
最佳下注比例 (f ∗ ) = (賠率 × 勝率 – 敗率) / 賠率
舉個例子:假設有個不公正的硬幣,你有60%的機率猜對(勝率 p=0.6),猜對了可以贏回本金外加一倍獎金(賠率 b=1),猜錯就全輸光(敗率 q=0.4)。
套進公式算一下:f ∗ =(1×0.6−0.4)/1=0.2。意思就是,每次你該拿出總資金的20%去下注,這樣長期下來,你的錢錢增長速度最快。
聽起來很神對吧?但現實總是比較骨感。凱利公式最大的罩門在於:你真的知道準確的勝率和賠率嗎?市場千變萬化,過去的數據不代表未來。
所以,公式是死的,腦袋要活用。它提供一個思考框架,提醒你要量化風險,而不是單憑感覺「梭哈」或「不敢衝」。
更重要的是,它逼著我們去估算、去分析,這個「估算過程」本身,可能比公式給的數字更有價值。
《時間成本》你的錢,是用多少「命」換來的?
好,就算凱利公式幫你算出該下多少「錢」,但你有沒有想過,這些錢,是你花了多少「時間」才賺到的?
「時間成本」這個概念很重要。馬克思也說過,商品的價值跟生產它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有關 。時間不能存檔、不能重來,浪費了就沒了 。
如果一個決策要你拿出10萬塊,而你月薪5萬,那這10萬就代表你2個月的生命時光。這樣一想,是不是感覺沉重多了?
把金錢成本「時間化」,可以讓我們更切身感受風險。一筆帳面上的損失,如果換算成要加班多少個夜晚才能補回來,那種「痛感」會更真實。
這樣一來,當我們在下決定時,會更謹慎評估這筆「時間籌碼」投下去,到底值不值得?
《機會成本》選了A,就得放棄B和C!
人生最難的就是選擇,對吧?
經濟學上有個名詞叫「機會成本」 。意思很簡單:當你選了A,你就得放棄B、C、D…等等其他選項,而這些被你放棄的選項中,價值最高的那一個,就是你選A的「機會成本」 。
為什麼要懂這個?因為它揭露了選擇的「隱藏代價」 。
就算某個選項不用花你一毛錢,但你可能因此錯過了另一個能讓你賺更多、或更快樂的機會。例如,你花時間追劇,機會成本可能就是你拿這些時間去運動、學習新技能所能得到的好處。
考慮機會成本,能讓我們跳出單點思考,進行「橫向比較」。很多看似不錯的選擇,一旦跟其他可能性比一比,可能就沒那麼誘人了。
這能幫助我們做出更全面的判斷,而不是傻傻地以為「選了就有,沒選就沒有」這麼簡單。
《沉沒成本》過去的爛攤子,別再往心裡去!
最後一個大魔王,叫做「沉沒成本」 。這指的是那些已經花出去,而且不管你未來怎麼做,都拿不回來的成本,比如已經付了不能退的電影票錢 。
很多人會犯「沉沒成本謬誤」:因為已經投了錢、花了時間,就算發現苗頭不對,還是硬著頭皮繼續下去,怕浪費了之前的投入 。
這就像看一部爛電影,都已經看了半小時覺得超難看,卻因為不想浪費票錢而痛苦地撐到最後。
理性來說,沉沒成本跟未來的決策「一點關係都沒有」 。做決定應該看的是「未來」的潛在收益和成本。
所以,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!一直想著「我都已經…」,只會讓你做出更多錯誤決定,造成更大損失。
總結
人生中每個決策代價,都是「所有成本的總和」。
人的一生會面臨無數個大大小小的決策,所以,當我們要做重大決策前,不妨從這幾個角度想一想:
⬧這局的勝算和潛在報酬如何? (參考凱利公式)
⬧我要投入的金錢,需要我花多少時間去掙? (時間成本)
⬧如果我做了這個選擇,我會錯過哪些其他的好機會? (機會成本)
⬧我會不會因為捨不得過去的付出,而做出不理性的決定? (小心沉沒成本)
搞懂這些「成本」,才能感受到人生賭局每一次「下好離手」所蘊含的沈重代價。
- LINE@ 粉專:加入好友
- 臉書粉絲團:葉峻榳醫師
- 個人部落格:葉峻榳醫師
- 醫學部落格:葉峻榳醫師診療室
- 區塊鏈部落格:馬特市
- 三方四正:IG | Linkedin | Twitter | Pinterest | Threads | Miin | Mastod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