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診斷糖尿病,代表生活方式該改變了。吃血糖藥跟打胰島素,並不是最困難的事情,「改變生活習慣」才是最難辦到的!糖尿病患為什麼不運動?簡言之,知易行難!雖然很多人都知道運動的好處,卻有更多因素阻礙病人去運動,例如:不想運動,害怕受傷,或者是,不知道該怎麼運動。
根據研究,大約只有不到一半的病人真的有在運動 (定義:中等強度以上的運動,一次30分鐘,一週三次)。此外,糖尿病患(或糖尿病高風險的族群)與健康人不同,身體可能存在一些問題,受傷風險會較高。
被診斷糖尿病,代表生活方式該改變了。吃血糖藥跟打胰島素,並不是最困難的事情,「改變生活習慣」才是最難辦到的!糖尿病患為什麼不運動?簡言之,知易行難!雖然很多人都知道運動的好處,卻有更多因素阻礙病人去運動,例如:不想運動,害怕受傷,或者是,不知道該怎麼運動。
根據研究,大約只有不到一半的病人真的有在運動 (定義:中等強度以上的運動,一次30分鐘,一週三次)。此外,糖尿病患(或糖尿病高風險的族群)與健康人不同,身體可能存在一些問題,受傷風險會較高。
很多觀察性研究都指出,肥胖是造成心血管疾病跟死亡的重要危險因子!但是,這其中牽涉的干擾因素很多,基因就是其中一項。因此,為了排除基因的干擾,這篇2016年10月發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文章,就針對同卵雙胞胎 (monozygotic twin pairs) 但身體質量指數 (BMI) 不同的情況,分析心肌梗塞發生率、死亡率 (primary end point) 以及糖尿病發生率 (secondary end point) 等是否有差別?
慢性疾病如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等,除了飲食跟生活習慣調整,很多人仍然要長期服藥。隨著年齡增長、身體老化,吃藥的種類跟數目有增無減也不稀奇。難道,病人就沒辦法減少用藥量嗎?
我們都知道,體重=骨頭重+肌肉重+體脂肪重+其他(血液,體液等)。身體質量指數 (Body mass index, BMI) 是用體重(公斤)除以身高(公尺)平方推算出來,雖然方便但是有點粗糙。因此,用BMI評估身體狀況並不客觀,同樣的BMI數據,一個人是肌肉多,另一個人則是體脂肪多 (網路上最愛拿林書豪跟連勝文做比較了) 。
加拿大醫師班庭 (Frederick Grant Banting) 與多倫多大學生理學教授麥克勞德 (J.J.R. Macleod) 等人,成功從動物胰臟中萃取出胰島素 ; 西元1922年,他們使用胰島素來治療14歲的第1型糖尿病患 Leonard Thompson (歷史上第一位接受胰島素治療的病人),因為這個里程碑,他們獲得了1923年的諾貝爾獎。
現代人飲食西化,營養過剩,導致肥胖的盛行率日益上升。其實,肥肥胖胖的也不見得沒人愛,像卡比獸胖胖的,BMI爆表,也是一堆人為之瘋狂啊!(註:此圖的卡比獸體重538.75公斤,身高2.1公尺,BMI算起來為122.16 kg/m2 ; 綜合IV值66.7% ~ 80%)
高血壓,高血糖跟高血脂等三高疾病,是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疾病,也是導致心血管問題的三大殺手。三高疾病普遍受到重視,也投注了相當多醫療資源在這上面,但我們必須知道一個事實,那就是,不見得每個老年人都會伴隨著三高疾病,但只要是老年人,遲早都會面臨骨質疏鬆 ; 而且,知道有骨質問題還是好的開始,更可怕的是,大多數的老人患有骨質疏鬆卻不自知!
2015年我去了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兩個地區。2015年4月去了西藏,從四川轉機直接飛進拉薩(西藏首都, 海拔3650公尺),在西藏第一天半夜就有點高山症,之後的旅行最高海拔來到5200公尺,深刻體會「活著真好」這四個字。
身體內的賀爾蒙,影響了全身所有器官,調控機轉相當的複雜 ; 賀爾蒙濃度的高低起伏,除了跟維持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以外,對於體能跟運動的表現更是舉足輕重 ; 跟運動相關的賀爾蒙有很多種,例如:生長激素(Growth hormone),可體松(Cortisol),睪固酮(Testosterone),胰島素(Insulin),昇糖素(Glucagon),腎上腺素(Epinephrine)跟正腎上腺素(Norepinephrine)等。在運動界,使用賀爾蒙來增加表現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,可以看到今年的奧運禁藥新聞,台灣也有些狀況。
國民健康局的報告指出,台灣40歲以上的成年人,約九成都患有牙周病,輕重程度不一,牙周病長期下來亦會造成牙齒脫落。牙齒就像一棵小樹,穩固地長在骨頭上,周圍則會有牙周組織維持穩定。正常牙周組織包括牙齦、牙骨質、牙周韌帶跟齒槽骨,一旦牙周病破壞了牙周組織,即便沒有蛀牙,還是會導致牙齒脫落。